中国佛学院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10-11


 

 

 中国佛学院教学楼



教室

 


现任院长:传印长老

 

  现任院长:传印长老

 

  办学宗旨:禀承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血脉,发扬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利用位居首都北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深厚人文基础,积极营造道风优良、学风严谨、僧材辈出的办学环境,为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摸索出一条从混沌到清晰路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办学思想。

 

  学院简介: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设研究部。次年开办藏语班,学员来自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10年间共培养300多人,现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任住持和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又在苏州灵岩山和南京栖霞山各设分院1所。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寺庙也先后成立佛学院和培训班。现已招生开学的有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厦门南普陀佛学院以及各地的佛学培训班等。

 

  中国佛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汉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沐浴着昌明盛世的光辉,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正确领导下,禀承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血脉,发扬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利用位居首都北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深厚人文基础,积极营造道风优良、学风严谨、僧材辈出的办学环境,为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摸索出一条从混沌到清晰路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办学思想。

 

  一、明确的办学方针


  中国佛学院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相当佛教学识、立志从事佛教事业并能联系四众弟子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为办学的总方针;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办学的总原则;培养学僧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自觉保持独身、素食、僧装的传统,增强学生坚守以信为本、以戒为师、学修一体、解行相应为内容的清规戒律和传统规制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积极适应时代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运用善巧方便,契理契机、圆融无碍地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运用当代一切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手段,开拓知识视野,提高修学质量的主动性;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心胸,陶铸学生积极以“振兴正信、服务社会、维护和平”为立命宗旨,面向人民高度富裕、社会高度文明、政治高度民主、国家高度法制的未来,着眼于未来佛教事业发展需要,将自己历练成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的法门龙象的精神面貌。同时,使学生具有大学本科程度以上的文、史、哲知识水平,成为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以及寺院高级管理人才。

 

  二、“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式


  中国佛学院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以“学修一体化,学生生活丛林化”为准则,实行学校与丛林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融合、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融合,为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营造完备的修持体制、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丛林化,也就是让学生居住于一个清净和合的高素质僧团之中,让学生过如法如律的丛林宗教生活,严守上殿、过堂、诵戒等丛林规制,坚定学生的信仰选择,陶冶学生的宗教情操,提升学生的僧格。丛林学院化,也就是使学生所居住的丛林,成为具有传统深厚、朝气蓬勃、崇尚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视野开阔氛围的学校,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使之有较高的佛学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能使学生成为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学和文化素养,品学兼优、学修兼优、解行相应的僧才的良好环境。

 

  三、努力营造和合、精进、严谨、奉献的纯正校风


  和合 ——团结协作,携手并进


  和合,是佛教教义、教规的重要内容,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和合就是团结协作,和合就是力量。团结协作是生存和发展的交响乐。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序的力量是散乱的,只有和合的力量才能产生如铁似钢、百折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通力合作,集思广益, 紧紧围绕培养有大愿心、有德行、有修行、有文化、高质量僧才的根本任务,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进步。


  精进 ——勤奋勇猛,锲而不舍


  精进就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勤奋勇猛,锲而不舍,奋进不止。作为佛学院的任课法师和教师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所擅长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了解最新动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佛学院的学生,要养成爱好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断全面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作为出家僧侣的僧格,成为对佛教有用、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严谨 ——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严格管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严净毗尼,是学僧僧格完善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学院的教学和宗教等活动有序开展。


  奉献 —— 追求卓越,崇尚奉献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更是佛教菩萨行的根本旨趣。培养学生树立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众生的服务中去,甘为人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培育学生为了追求真理和三宝的事业义无反顾、在所不辞,为了佛教的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热情。

 

  四、体现和谐


  和谐,具体到中国佛学院来说,就是体现出融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能够正确处理学与修的关系,正确看待三大语系佛教的关系,正确看待大乘与小乘的关系,正确处理大乘八大宗派的关系,正确处理宗教院校的特色性与教育规律普遍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办学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佛教办学的现代化以更好化现代的关系。使培养出的学僧真正成为有开放意识,能从佛教的整体观念出发,能从整个佛教全局的高度着眼,能融通宗派与宗派之间密切关系、打破狭隘的门户之见,能自觉地了解其它地方或国家佛教的发展情况,主动学习对方的长处,能够真正担负起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护持和住持三宝、弘扬正法、接引信众、净化社会人心责任和具备全面振兴中国佛教必备素质的僧才。

 

  五、知恩报恩的校训


  “知恩”位列校训之首是期望全体法师、老师、学僧及员工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想到自己应怎样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报答四恩的人。《大智度论》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可见,知恩的重要性。“报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利益他人,来回馈社会。具体到佛学院里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就是教职员工,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学生志存高远、勤奋修学,为将来走出校门发挥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用储备资粮。

 

 

编辑:果信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