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严佛学院(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云)
福严佛学院位于台湾新竹市明湖路365号。1953年由印顺法师开山创建,始名“福严精舍”。四十年来(除1971——1976年)间供美国译经院译经之用外),不论其间或曾名“精舍”、“佛舍”、“佛学院”,皆是以培育青年僧人为根本目标,不旁骛外缘,因而形成了朴实纯净的学风。 斗转星移,经过长久岁月,福严精舍最初的房舍逐渐破陋不堪。有感于此,常觉法师添建讲堂及学僧宿舍,但仍是有敷使用。由真华法师于1986年起,历时五年完成了福严精舍的重建工程。以后遂定名为“精严佛学学院”。
民国四十二年,正值时局动荡,印顺导师深感培育佛教人材的重要,说:“为今之际,唯从培育人材着手,其余热烘烘都不过粉饰门面,无裨实际耳”遂克服种种难关,乃将在香港拟建的福严精舍,移建到台湾。并在现址(俗名观音坪),购一甲多的山坡地,开工兴建福严精舍。六月从香港运回玉佛一尊及《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套。九月竣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
期间经历了数十年风吹雨打、虫蛀蚁蚀,所有开山时建的房屋,皆已损坏,不堪使用。有感于此,常觉法师添建讲堂及学僧宿舍。然于后仍不敷使用,遂由真华法师于民国七十五年起动工,在财力、物力窘困的情况下,历经五年完成了福严精舍重建工程。
印公导师于民国四十二(一九五三)年来台安住以后,即在新竹创建福严精舍,精舍肇建之初,就有许多大陆法师追随导师研习佛学义理,其间造就了不少教界栋梁,弘法于海内外。如演培、续明、印海、常觉、仁俊、妙峰、幻生、唯慈法师等。
五十年三月成立“福严学舍”是当时台湾唯一的男众僧教育机构。课程内容强调解行兼顾、事理并重,五十三年元旦举行毕业典礼,有十八名毕、结业生,如如虚、超定、仁同等法师。
五十三年至五十八年间,虽无学院形式,但仍然荟集了许多有心求学的僧青年。
民国五十八年始成立“福严佛学院”。成立之初,是以印顺法师为导师,演培法师任院长,印海法师任副院长兼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则由常觉法师担任。
民国六十一至六十六年秋,沈家祯主持的美国佛教会,在台成立译经院,借福严精舍,兴办汉文佛经英译事业。直到经院北迁,佛学院得以续办。
佛学院於90学年度(2001年度)以前分设有初级、高级、研究等三部。
三部之教育目标分别如下:
(1)初级部
课程设计兼顾戒,定,慧三学及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等碜以确立佛法之正知正见碜陶练学众之健全人格,并藉由念佛禅修,半月布萨等以调柔学众之心性;另开设英文,日文文法碜及英文,日文佛学著作导读碜提供学生选修碜以奠定下一礓阶修学的基础。
(2)高级部
开设《俱舍论》,《清净道论》,《中论》,《大智度论》,《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等研讨课程碜期望学生能养成独立解读经论之能力碜并著重於分析,论辩能力之提升.另有梵语,巴利语,藏语等选修课程。此外碜任事能力之训练碜宗教情操之培养等碜亦是教育重点所在。
(3)研究部
承前初级部砮高级部六年的修学基础碜礓一步加强教理,教史之深度砮广度碜及治学精神,研究方法,语言能力,弘化技巧等训练碜期能养成未来僧教育之师资人才碜以及视野深广,解行兼备之僧才。
学制
(1)平均学习年限:三年。
(2)自2002年起碜由原来的“初级部,高级部,研究部各三年”改制为“大学部四年,研究所三年”碜采学分制。
(3)采学年制碜以半年为一学期。
特色
(1)秉持印顺法师“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的训示碜致力於佛教人才之培育。
(2)除经律论佛典导读之外碜亦开设多门印顺法师著作碜如《妙云集》,《印度佛教思想史》等研讨课程。
院长介绍
民国六十七年福严恢复办学时,系以招收女众为主,其间培育出甚多优秀女众法师,直到民国八十二年九月,福严恢复成纯男众佛学院至今。福严佛学院院长系采选贤制,依例由福慧道场(印顺导师创建的福严精舍和慧日讲堂合称)成员推举人选,历任院长如下:
第一届:演培(五十八至六十学年)。
第二届:真华(六十七至六十九学年)。
第三届:真华(七十至七十二学年)。
第四届:真华(七十三至七十五学年)。
第五届:真华(七十六至七十八学年)。
第六届:真华(七十九至八十一学年)。
第七届:真华(八十二至八十四学年)。
第八届:大航(八十五至八十七学年)。
第九届:厚观(八十八至九十学年)。
第十届:厚观(九十一至九十四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