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美岱召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3-07-02

  

内蒙古美岱召牌楼(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美岱召泰和门(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静) 


 美岱召琉璃殿(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心慈)


 寺院古迹(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美岱召风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止观堂(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静) 

 
【寺院简介】

 
    城寺结合,人佛共居。坐落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的美岱召,是16世纪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兴修的都城扩建而成。据介绍,元朝灭亡后,蒙古族政权退回到大漠地区,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明朝中晚期,漠南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逐渐崛起,四处扩张的同时,开始在土默川建设自己的金国王都。


    美岱召实际上是一个城、寺结合的建筑群, 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墙高约4米,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外观上看,美岱召像一座典型的城堡,与西藏萨迦寺的布局相似,只是萨迦寺的城墙用规整的石条垒砌,城墙的建筑物为藏式结构,而美岱召则用不规则石块包镶,城楼及角楼都是采用内地的汉式结构。然而在这座城堡内建有藏传佛教的大经堂和天王殿、大雄宝殿、乃春庙、万佛殿、活佛府、白马天神庙和太后庙、台吉府等各类建筑,殿内供有佛像,绘有壁画,并且长期以来由喇嘛主持。这种城与寺相结合的布局形式, 在内蒙古地区也是仅此一座,是研究明清以来内蒙古地区宗教与政治关系的重要实例。


  美岱召曾是阿勒坦汗及其继承人与其家属居住和生活的官邸,后来由于阿勒坦汗晚年笃信藏传佛教,逐渐在其宫室前面和左右修建了召庙殿宇,从而成为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堡与藏传佛教寺庙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包头市博物馆研究员王磊义认为,美岱召由初期的政治中心大板升城,到涵宗教内容的福化城,直至成为一座人佛共居的家庙。它不仅是一处记录历史变迁的寺庙,更是汉、蒙、藏人民文化生活交流发展的见证。

 

罗汉堂(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三娘子石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经堂(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美岱召美景(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心慈)


美岱召(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静)


佛爷府(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逸)


美岱召城墙(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静)



美岱召全景(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静)

 

 【寺院历史】


    美岱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在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的北侧,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

   
    今天,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古老文明——召庙的存在,给当地平添了一抹静寂、脱俗的色彩,并形成了一种富于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召庙文化”。


   蒙古语中的“召”,意即汉语的“庙”。“召庙”指的就是内蒙古大地上藏传佛教所建立的寺院。自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黄教),“以佛为宗、以僧为师”,敕勒川(土默川)从此掀起了兴建召庙的热潮。一时间,敕勒川各地遍布召庙,呼和浩特有“召城”之称,民间也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


  迄今,虽然大部分寺院都已倾圮,但其中最著名的一些召庙却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如大召、五当召、美岱召等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3座召庙在建筑布局上各有特点,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的目光。


【建筑特点】


    佛殿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城内有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还有供奉传为储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殿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玻璃殿”为3层楼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东北方,有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


    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西壁下方的一组蒙古族供养人群像。他们均身穿明清时期的蒙古族服饰,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谦恭一心礼佛。北侧一位头戴皮沿帽,身穿皮领对襟袍服的老夫人,容颜端庄,体态丰满,端坐在木几上,旁边有两个喇嘛侍立。


    美岱召是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寺周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美岱召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如雨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颇为特别。寺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罗汉堂及观音殿等,殿宇高大雄伟,殿内供奉佛像、菩萨像,并陈列法器,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太后庙里的檀香木塔,储放着太后骨灰。美岱召位于包头市以东80公里处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召庙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远远望去,阴山、白塔、古松、经过修缮仍显苍劲的美岱召城门,古朴典雅,虽说没有藏传佛教寺院四周的经幡飘动,但是建筑选址、格局还是透着黄教韵味。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梵宗寺、美岱召寺吴占有活佛

(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心慈)

 

 【寺院活佛】


    吴占有(丹迥·冉纳班杂)活佛。男,蒙古族,1941年1月出生于今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镇艾友村乌良哈氏家族。


    现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事、内蒙古梵宗寺、美岱召等寺活佛。


    1946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梵宗寺寺主活佛——丹迥第五世,法名:丹迥·冉纳班杂。从此进入佛门。自进入佛门之后,刻苦自励,循序学习,学修蒙藏佛教显密经纶、大小五明学处,通晓蒙、藏、汉语言文字及梵文,兼通蒙藏医药学及绘画、雕塑等艺术,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及丰富的文史哲知识。


    丹迥活佛不论在什么样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下,对佛法的学修始终未曾间断,出版活佛说佛教等系列刊物。


    丹迥活佛每年都参与学院的外事接待工作。近年来,曾多次代表我国佛教界以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和成员的身份,应邀出访过日本、美国、俄罗斯联邦、泰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做佛教学术、文化交流。


    在汉地,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吴占有这个名字,而在蒙族地区,丹迥·冉纳班杂仁波切却是一个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名字,他的传奇人生,他的佛学造诣以及对蒙族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都让他的同胞们津津乐道。

 

 

编辑:妙友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