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县中岩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川西南著名佛教胜地(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三岩重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太极池(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四川青神县中岩寺位于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东南9公里处,地处龙泉山脉尾段,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瑞峰镇的黄金旅游线上,隔岷江与思蒙河水口相对,唐宋以来便是川西南著名佛教胜地,素有“川南第一山”和“西川林泉最佳处”的美誉。
中岩寺由上、中、下三寺组成,统称中岩寺。《蜀中名胜记》(卷十二)云:“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唯称中岩焉”。中岩相传为佛门早期十六罗汉(以后增加“降龙”、“伏虎”始成十八罗汉)中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道场”。《梦溪笔谈》中雁荡山注释:“诺巨那,唐代和尚,俗名罗尧远,四川青神人”。
据明代僧人园睿《中岩山碑记》说:中岩在诺巨那开创之前,旧名玉泉岩,本为慈姥夫人显迹之地。慈姥夫人生八子,皆菩萨龙,择此山故施尊者,以充阿练。所以又称慈姥山、慈姥岩或慈姥矶。作为尊者道场之后,始逐步形成今名。
中岩始建于晚唐或晚唐稍前时期,至今已约1100多年。其佛门“开山”祖师即诺巨那尊者。《古今图书集成》载:“中岩寺,旧名景德院,唐建。”《蜀中名胜记》称:“上岩,去中岩一里许,唐末有佛刹。”都明指中岩建置始于唐。至今区内尚保存有大量唐代摩岩造像、题刻及浮雕。
景德禅院(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中岩(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释迦牟尼佛(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等待被修复的佛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唤鱼池左壁,凿有经幢三座,造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东坡初恋地·唤鱼池畔苏东坡、王弗塑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善)
文物古迹,遍布于峭岩绝壁之上(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自唐而后,至两宋及于明代,中岩寺院进一步辉煌扩大,发展成为名人荟萃、赏景抒怀的旅游胜地。两宋大文豪苏(东坡)、黄(山谷)、范(石湖)、陆(放翁)、南宋抗击蒙古贵族入侵的名将余玠以及明代的余子俊、杨升庵、曹学佺等人,都相继来此游历,留下了大量题咏、墨宝、石刻和传闻佳话。
中岩景区面积共约1500亩,顶峰海拔616米,上下游程5公里。其下,大江横绕,奔腾浩荡,水禽飞燕,游艇渔舟,极尽江山之秀美。其上,则青峰冥壑,峻壁回流,竹树蒙笼,草木含烟,新绿中有苍翠之状,庙宇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文物古迹,遍布于峭岩绝壁之上。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多姿的人文景观,使中岩成为著名的省级风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岩寺列入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从1983年开始,县里在上级扶持下,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集资重建中岩,全面开发旅游事业。到1990年,先后投资70余万元完成各处景点维修,重建、增修及旅游配套设施近40项,其主要有:下寺前殿、佛像、左右厢房、山门配套、“名山后绣”牌坊、“唤鱼池”净水设施、苏轼与王弗年青时同游中岩纪念像、六角重檐“唤鱼亭”、纪念坡翁爱竹的“竹楼”、“千佛长廊”入口处的“接引亭”、“仙人床”下的凌虚亭、“玉泉岩”下的玉泉亭、中寺区域内的石牌坊、碑廊、“中岩博物厅”厅房、上寺“东坡读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