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夏日正好,约你感受梵天净土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7-06-23

弥勒


红云金顶


蘑菇石


万卷书


月镜山


承恩寺


敕赐碑



弥勒文化

 

    梵净山,原名"三山谷",得名于"梵天净土"。它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红云金顶

 

    位于梵净山海拔2336米的山顶上,日出日落之时,红云缭绕,瑞气蒸腾,颇为壮观,故又名“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而又称“天下第一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认定为全国佛光出现最为频繁的佛山之一。山顶自然一分为二,各修一殿,明代石桥相连,分别供奉释迦、弥勒。

 

    蘑菇石

 

    蘑菇石,石如其名,高10余米,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得佛家“平常心”之真谛,历经数亿年屹立不倒。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各色各样的艺术杰作。现在蘑菇石作为梵净山标志性代表形象,已经为世人所熟知。

 

    万卷书

 

    位于梵净山蘑菇石一带,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相传是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将至红云金顶时,却因白龙马偶失前蹄,触及梵净山,撒下一叠佛经,经书落地生根,便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书”。

 

    月镜山

 

    月镜山是梵净山的老金顶,月朗星稀之夜,山体因光学作用变得通透似明镜故而得名,与红云金顶遥相呼应,海拔2494米,时而千里风烟,一览无余;时而云瀑笼罩,变幻万千,为与红云金顶齐名的著名景观。山顶有古寺一座,名为果然寺。

 

    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寺庙群的主体建筑、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通明殿,供祭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取名。明万历46年,即公元1618年神宗皇帝敇建时更名为报恩寺。清朝初年,更名承恩寺。清光绪6年,更为镇国寺,沿用至今。

 

    敕赐碑

 

    《敕赐碑》全称为《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由明神宗皇帝御笔。它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其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成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文化

 

    梵净山称“弥勒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场于是盛极一时。

 

    梵净山的美,需细细去品味。诸多荣誉加冕并没有使梵净山变得商业化,反而越发遵循自然之道,在物质横流中屹立成一道清流之光。趁夏日正好,去梵净山感受一下自然而然的美丽吧。

 

 

编辑:妙澄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