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的社会背景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0-10

摄影:寂戒法师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是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悟道而创立的。可大家是否知道佛教产生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婆罗门教统治印度


      原本的印度社会是信仰“婆罗门教”的。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主张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执掌宗教事务的为“婆罗门”,执掌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是“吠舍”,为这三个等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四种姓被认为是神所造,不能变更,婆罗门是最高的等级。


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


新昌县大佛寺弥勒佛石像


      公元前8世纪,婆罗门教传入恒和中下游,并为原有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里的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及其社会模式,有的持以激烈反对态度。反对者形成强大的社会潮流,乃至这场潮流影响到了婆罗门制度的发源地——印度北部,带动了当地的反婆罗门思潮。


      这一时期,印度恒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也急速的发展。铁器开示普及,新技术使得社会劳动向深层分工。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的工种繁多,贸易往来也愈发频繁。这一社会发展,为“吠舍”这一阶层积蓄了巨大的能量,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扩大。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印度的城市形态从只有村落到出现一定规模的聚落,到后来逐步形成城市。直到后来出现了八大城市:王舍、吠舍厘、舍卫、波罗奈斯、阿逾陀、瞻波、赏弥、叉始罗。城市的扩大为国家权利的发展提供了助理,王权日益被巩固,“刹帝利”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提高。


    “刹帝利”和“吠舍”地位的提高,让本身遇到危机的“婆罗门”阶层岌岌可危。原本坚固不可僭越的社会阶层逐渐开始松动,公元前6世纪,一场极具规模的反婆罗门思潮爆发了,史称“沙门思潮”。在这场思想运动中,观点繁多而复杂,佛教称这些除开佛教以外的观点为“六十二见”,根据历史考证,六十二应指的是虚词。


促成佛教产生的因素


(摄影:照煊法师


      释迦摩尼佛出身于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佛教传说中的所谓“过去七佛”、“贤劫四佛”,很有可能是部族的宗教领袖。佛教的前身可能是释迦族的传统信仰。


      释迦摩尼成道前曾参学过其他一些沙门教团的领袖,也时常与很多沙门团体进行辩论。沙门思潮对释迦牟尼的影响一定不可忽视。


      虽然,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但婆罗门教的思想对佛教思想产生的影响是很难被反驳的。它的“业报轮回论”与佛教所述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星云大师曾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 我们可以回溯历史,寻访佛陀的足迹。佛教绝不是什么奇幻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什么编造的圣迹,亦不是超越现实世界高高在上的独裁。佛教是历史的,是脚踏实地的、与我们共在的人间智慧。



成佛教产生

编辑:慧恒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