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佛弟子会怎样为妈妈写诗?

来源:曹山发布时间:2020-05-10

原标题:母亲节 | 佛弟子如果为妈妈写首诗,会怎么写?(视频)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深沉的爱。母亲的哺育之恩,教养之德,是任何人穷尽一生也不能报答的。


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作为佛弟子,究竟该如何报母恩?如果让在母亲节要给妈妈写一首诗,佛弟子会怎么写?


下面就来看看禅宗的祖师们是如何尊亲、孝亲,为母亲写下不朽诗篇的。



黄檗希运大孝度母


我母多年迷自心,

如今华开菩提林,

当来三会若相值,

归命大悲观世音。



唐朝断际禅师希运,福建人,于黄檗山出家修行,参江西百丈怀海禅师得道;后住洪州大安寺,法席兴盛,后人尊称断际禅师希运为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与母亲感情很深,后黄檗禅师出家因缘成熟,他毅然拜别母亲,出家修行,欲了结自他轮回生死大事。



黄檗禅师的母亲在家,每当想起他离别的情景,就忍不住哭泣。不久之后,双眼都瞎了。为了能找到儿子,她在村口路旁设个茶亭,招待过往的云水僧,并且为他们洗脚,因为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洗脚的机遇,认出爱子。



这天,黄檗禅师云游经过母亲的茶亭,母亲还是照旧给他洗脚,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所以母亲没有认出来。黄檗禅师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她能生起信心皈依。



看完母亲后,忍悲起程,继续行脚。村民忍不住告诉他母亲说,刚才那个僧人,就是你日思夜想的儿子。母亲听后跌跌撞撞地追上去,她忘记两眼已瞎,不停地跌倒,手足皆伤,一直追到大河边,这时黄檗禅师所坐的船已开动了,母亲情急跳进河里,不幸淹死。



黄檗禅师站在船上看到母亲失足落水的情形,不禁悲从心起,即刻乘船返回,把母亲的尸身背上湖岸,亲自捡木头,堆一人高,然后将母亲的尸体放在木堆上举火点燃,高声唱言:“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话音刚落,在熊熊的火焰当中,显出一位天女,端庄秀丽,徐徐上升。天女对黄檗禅师说道:“孩儿啊!很感激你超度母亲升天,你为了成就道业,为了众生,割舍母子亲情,我现在才恍然彻悟,承蒙孩儿的慈悲超度,我今可升天受乐,就此禀白,后会有期!”天女说完,冉冉升天,不久消失在虚空。



黄檗禅师随即说偈言:“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围观的村民,看到这情况,都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洞山良价《辞北堂颂》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

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曹洞宗的创始人洞山良价禅师,预备落发之时,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辞北堂书》,“北堂”是古代对母亲的敬称,“辞北堂书”便是与母亲离别的信。




在信中,洞山禅师说,就算把世间最好的衣食都奉养父母,也难以酬谢生养的恩德,更何况这样的酬谢也不能持久地利益到父母。要报如此深重的恩德,不如落发出家之功德,可以渡过生死烦恼的苦海,抵达永久安乐的彼岸。



“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现在暂时的离别,不是我决然离开您,而是由于时不待人,为了永久的团聚,我要抓紧时间来修行。



在信的末尾,洞山禅师做了两首《辞北堂颂》:在这两首诗里,洞山禅师告诉母亲,他今生落发,愿明大法报慈亲。“合门亲属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亲人们要想相见,还得明晰因果之理,顿悟心性,那时候就能在佛国相逢。



在随后与母亲的通信中,洞山良价禅师还为母亲写了另外一首诗:


《后寄北堂颂》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憨山德清《母子铭》

母子之情,磁石引针。

天然妙性,本自圆成。

我见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原无我。

生而不恋,死若不知。

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憨山德清大师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妈妈,她的教育方式也很独特。在憨山大师八岁的时候,被母亲寄送到河对岸的亲戚家学习,严令他一个月才许回家一次。有一次他回家,因为恋母不肯走,被母亲用鞭子抽着赶到河边,又因为不愿意上船,他妈妈干脆拎着他的顶髻把他扔到河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祖母见到这一幕,赶紧叫人把他救起来,送回家。结果母亲还恨恨地说:“此不才儿,不淹杀留之何为?”



不过平时,母亲没少对着河流眼泪,思念儿子。祖母骂她,她却说:固当绝其爱,乃能读书耳。”



憨山大师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他遭遇流放,在长江边上与母亲诀别。母亲全程欢喜,看不出任何滞念。大师非常好奇,问母亲:“闻儿死生之际,岂不忧乎?”


母亲的回答充满了智慧:“死生分定耳,我尚不忧,何忧于汝?但人言参差,于事无决定见,为疑念耳。”



第二天一早,大师与母亲诀别。老母最后嘱咐他:“汝善以道自爱,无为我忧,今亦与汝长别矣!”然后欣欣然离开,头也不曾回一次。


“天下之为母有如此者,岂不顿尽死生之情乎?”憨山大师大受触动,写下一首《母子铭》,以表达对母亲的敬佩。

编辑:王德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