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欢喜日 解倒悬 孝亲报恩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0-09-01

以法会的功德之力、道场的加持力,超度历代祖先,七世父母,离苦得乐


9月2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会。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佛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得六通后,即以道眼看到已逝母亲堕地狱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


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由于业力的关系,地狱门无法打破,只好回转来求佛帮忙。


佛说你有孝心,很好,但是善恶自有果报,不是随便可以了结。罪就是罪,善恶之间,和地位、金钱、权势毫无关系。唯有广修一切供养,借重其他出家人福德功勋,对众忏悔,方能使七世父母得出三途,深重业力得以解脱。


于是,目连尊者便在七月十五这天,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自饿鬼道中救出自己的母亲。一番孝心,终得成全。


《地藏经》亦云:“若未来世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二经皆表明,往生苦厄之魂若得出离,所能仰赖皆为后辈孝心。


于是,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便有,凡佛弟子行慈孝时,皆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上供下施,以法会的功德之力、道场的加持力,超度历代祖先,七世父母,离苦得乐,以报养育之恩。


祈愿十方诸佛慈悲加护法界孤魂亡灵离苦得乐,历代昭穆宗亲速超圣地、莲品增上,共成佛道。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孝经·三才》中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说的是“孝”包含了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对“孝”的推重,历来都是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乃至治国之重。 


佛教其实也非常重视如何孝养父母,《贤愚经》中云:“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梵网经》中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另有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孝子经》、《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关于孝道思想的佛典,及佛教“孝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完全是教人感恩、孝敬及供养父母。


除此之外,佛教还有“报四恩”之说。


所谓的“四恩”就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在佛教中,报恩思想还被落实到了日常行动中,佛陀释迦牟尼是实践报恩行孝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遭父亲反对,佛便按照他的父亲的旨意娶妻生子。待满足父亲的一切要求后,佛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


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将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


所以说,佛教从始至终所奉所举从未教人抛弃父母子女,相反地,经上说:父母是三界内最胜福田,出家人因为学佛修行,往往更有感恩心,更能体会父母的恩情,所以更懂得知恩报恩。


只是较之世间侍奉安养、成家立业的做法,佛门之“孝”更为究竟、圆满,佛教讲究以教化众生、救度众生的功德回向父母。


如《地藏经》所载:地藏菩萨往劫在因地修行时,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等,于母亲在世时以佛法百般劝喻,母亲去世后复能念恩报恩,如法虔求转世所在,广营善法、发下重愿救度母亲脱离恶道乃至种下成佛因缘。如是种种,比起世间唯以现世安乐论得失之“孝”,无疑意义更为深远。 


再者,世间之孝若只及于亲人眷属,范围毕竟有限。佛法中所谓之孝,则被及一切有情,大而无外


盂兰盆会,不只为了超荐此生父母,也推及七世父母,甚至远至千生万生都在超荐之列,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


佛有五戒,儒有五常,以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饮酒为智、不妄语为信,此为五戒五常。


佛教的戒律与中国传统思想紧密结合,便成了中国佛教孝道观最基本的内容。既有利于佛道修行,也是在社会上安生立命的重要行为准则。


羊有跪乳之德,鸦有反哺之情,百善孝为先,学佛也当尽孝、尽诚、尽仁。(文/王丽荣 图/李金洋 妙清)

编辑:王丽荣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