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法求正道,讲经渡人也度己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0-10-11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利生不仅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沙门众僧的神圣职责与使命,从古至今无论兴衰荣辱,便是在这样代代相承的讲经说法中,佛教弟子得以成长,佛教文化得以相续。


佛法住世间,不离世间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图/李金洋)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一拈花一微笑,这延续二千五百多年的秘而不传,便是禅宗的开始,以心印心,不立文字


然而,悟道一事,个人经历不同,层次自然也不一样,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一瞬,但对于某些人来讲,或许要悟求一生,且不得其门。


坐禅悟佛?不过磨砖成镜(图/黄梅五祖寺)


马祖道一十二岁出家,坐禅用功是众弟子中最刻苦。


一天,道一的师父怀让禅师问他:“你整日闭门不出,只在这里打坐是为了什么?” 


道一直言:“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一块砖,在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不解,上前询问:“师父,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我磨砖是为了做镜子。”


此言让道一更加困惑。


怀让禅师看出他的困惑,便解释道:“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么坐禅又如何成佛?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是该打牛还是打车?”


“既然想成佛,那你就要弄明白你想学的是坐禅还是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会拘泥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佛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形相。佛性无处不在,若你执着于坐相,便是背道而行,只会打坐又怎么可能悟道成佛。”


道一闻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从此刻苦于佛法的修行,终成一代宗师。


由此可见,以心印心,顿悟一事,虽体悟在当下,看似触手可及,却如手中细沙,抓紧一握才发现什么也没剩下,禅却还在生活当中的每一滴。


用浅显的道理感悟人生,用平实的话语传递信念,这,便是讲经说法存在的意义。


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图/盛晔)


“佛法僧”三宝中,“法”是连接“佛”和“僧”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佛祖释迦牟尼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堪称教化众生的典范。


两千多年来,中国佛教慧灯常明,生生不息,这与历代法师以讲经说法为职志、以弘法度生为己任的奋不顾身分不开。


讲经、习律、修行,滚滚红尘之中,法师们不仅要观照自身,还要抵御外界纷扰,潜心精研佛法、熟读经典,以教印心,以律严身。


正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清规戒律,佛教正传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延续至今。


不过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苏,从前隐于山野、市间的佛教僧众,其言行举止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循规与创新的时代冲突之下,不被红尘侵扰,不为外物所迷,顿悟成佛,潜心修行越来越不易。


除此之外,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广大信众在现实社会践行信仰,严谨修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也是每一位佛弟子都需要思考的责任与使命


僧之讲经,始见于晋书。鸠摩罗什讲经于草堂寺是也(图/卢鹏宇)


讲经交流便是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佛教界作出的尝试。


以“人间佛教”为出发点,弘扬正教,荷担如来家业,通过法师讲论三藏,对佛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角色进行思考,对佛教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对佛教教理、教义做出最富时代精神的诠释。


如何建立信仰?如何安顿身心?如何认识因果?如何利益众生?如何依教修学?体悟不同,答案自然也千变万化。


内修外弘,而后通过讲经交流不断对教理教义做出新阐释、获得新理解,这是佛教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佛教适应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时代视野,深入经藏,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佛教经典与当代社会的融通之处,才能让佛教弦歌不缀、薪火相传。(文/王丽荣 图/张艳 秦晓 李金洋 黄梅五祖寺 盛晔 卢鹏宇)

编辑:王丽荣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