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口施食供斋仪式
佛陀根据业身福报大小划分天人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而饿鬼道中的鬼众往往尽受孤贫潦倒之苦,肚大如山而咽细如针,因此经常处于饥饿之中,他们到处游走求食。
而关于“焰口”的来源,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因为饿鬼口中能吐火,因此称之为“焰口”。而根据《佛说救拔饿鬼陀罗尼经》中阿难于三更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的表述来看,应该只有这只饿鬼名叫“焰口”,并在此后以“焰口”为概称。
而经中对于阿难此次遇见“焰口”有详细记载:有一天佛陀在迦毗罗城为诸比丘和菩萨说法,阿难则独自在僻静的角落修习佛法。到夜半时分,有一个自称“焰口”的饿鬼到阿难面前,对他说:你将在三日之后毙命,死后堕入饿鬼道。如果能在第二天帮助无数饿鬼、婆罗门仙施食就能免堕饿鬼道。
阿难在佛陀面前详细叙述了此次经过,佛陀告诉阿难,如果能持诵《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经》七遍,就能帮助饿鬼免去他们苦厄。持诵期间,需要用将少量面食或米饭置于净水中,诵经七遍后倒在干净的地上就能布施饿鬼。
《佛说救拔饿鬼陀罗尼经》中详细记载了“焰口”的长相:身形羸瘦枯憔极丑。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毛爪长利。
据传,焰口为饿鬼道中鬼王,因口能喷火而自称焰口,也被叫做“面燃”(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金洋)
在佛教典籍的基础上,众多佛教信徒纷纷效仿阿难的做法,最终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供斋仪式,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举行焰口施食成为了人们纪念故去亲属并向饿鬼布施的习惯。称之为焰口施食或放焰口。
焰口施食的佛事仪轨是武周时期随着密宗的传入而在中土兴盛起来的,由于武则天笃信佛教,上行下效之下当时唐代密宗僧人几乎每天都要举行焰口施食。然而经过唐末及五代十国的战乱,这一佛教仪轨近乎失传。
虽然宋人仍然很重视焰口施食的仪轨,然而此时的“放焰口”则是根据佛典中的真言杂凑而成,且将焰口施食、水陆法会、冥道无遮大斋等混同无别。
及至元代,藏传佛教再次进入汉地,密宗再次兴盛,从此焰口施食又一次兴盛。瑜伽焰口发展到明代以后,由于汉地佛教各宗派侧重点不一,焰口的仪轨又一次呈现出纷繁杂乱的现象,因此有着“七家焰口八家忏”的说法。
焰口发展的历程是一部浓缩的佛教兴衰史(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后来,天机禅师在《瑜伽焰口施食科仪》的基础上进行删治,形成了《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也叫“天机焰口”,祩宏大师又对其进一步参订,形成了《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注疏,到了清代初期,宝华山德基法师又在祩宏大师的基础上略加删辑,形成了《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
到了近现代,法师们在放焰口时所遵循的仪轨就是从“天机焰口”到“华山焰口”这一脉相传中采择,变通增损不大。
现在汉传佛教焰口所用的仪轨,大多都在“天机焰口”和“华山焰口”的传承之间(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放焰口一般在黄昏或夜间举行,以食物供鬼神,最后在念诵声中抛撒食物。“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如果布施给仙人,食物就得倒在流水中;布施给饿鬼,食物倒在干净的地上。
放焰口时必须设置三种坛,即瑜伽坛、面燃大士坛和灵坛。放焰口仪式开始,先由座主带领僧人唱《杨枝净水赞》净坛。然后开坛,三坛依次开毕,众僧登坛,摊开《瑜伽焰口施食集要》等经卷,在主法法师的带领下唱诵,并唱诵六字真言一百零八遍。
诵真言时,必须手结印契,心存结想,所用手印包括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运心供养印、变空咒印、奉食印、观音禅定印、破地狱印等,最后的“圆满奉送”,就算是一次焰口圆满完成了。
焰口施食,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宗教仪式,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佛教的焰口仪式被中国的道教借鉴而去,另一方面也侵染了很多民间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带有佛教印记的中华传统艺术。
手结印契,心存结想(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例如,湖南省桃源县地方民间戏曲和民间舞蹈的大多数动作原型就取材于佛教焰口仪式中的手印,民间艺人再根据当地民俗、传统文化逐渐演变成了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舞。这一民间舞蹈,也在2006年,正式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王正强 图/妙月 李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