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丝路风貌中再现玄奘精神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菲      时间:2016-04-29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动和精神昭示着一个伟大盛世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的精神对于弘扬佛法、弘法利生、乃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剧照)

 

大漠孤烟(剧照)



漫天飞沙(剧照)

 


电影《大唐玄奘》于2016年4月29日全国上映

 


本焕长老题字“大唐玄奘”

 

   菩萨在线佛讯 电影《大唐玄奘》于2016年4月29日全国上映。

 

   许多人了解的玄奘形象是《西游记》唐僧。但《大唐玄奘》却还原历史上那个有着坚定意志的伟大佛学家。在《西游记》中,西天取经是师徒四人结伴而行,而真实的历史是玄奘孤身上路,历时17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靠着坚强的意志带回大量佛典。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是玄奘立下的誓愿。大漠孤烟、漫天飞沙、孤行的背影,没有执着的信念和坚定意志是根本无法去求取佛法的。玄奘西行的路虽没有妖魔鬼怪,却也有许多艰难险阻,独身一人的他也承受的远远不止外界的风吹雨打和雪崩悬崖,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困苦和磨难。

 

   据历史记载,玄奘大师生于602,于664示寂,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人。玄奘大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玄奘为追求佛法真义、西行求法历时17年,带回印度佛教经论近700部,先后译出《大般若经》等佛典75部、1335卷。

 

    文化传承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现实人生。人们会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生命品质,都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影响。玄奘大师西行求取真经所反映的坚强的意志、明确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识、优秀的团队意识和不求名利的品格,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

 

    当代,中国佛教蓬勃发展,要继承和发扬玄奘大师的精神,201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等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玄奘的历史功绩、玄奘精神的内涵和现代价值以及佛教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等。

  

    学诚法师曾说,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为中国和中亚、南亚各国、各民族之间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桥梁,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积极力量。今天,玄奘精神已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人民,乃至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和睦包容的重要象征。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动和精神昭示着一个伟大盛世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的精神对于弘扬佛法、弘法利生、乃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从古丝路到“一带一路”,玄奘精神血脉流淌,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了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发的新战略,也是中国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然选择。文化交流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涵。建设“一带一路”需要古丝路上玄奘大师探索真理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大唐玄奘》穿越的不只是玄奘精神,佛教的包容、平等理念也是当代“一带一路”域内的共同追求。

 

    《大唐玄奘》是一部值得欣赏的大片。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杨帆)